宪法学第1章_论述法治原则
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或法律至上,法治原则的中心和实质含义是对国家权力的约束与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当法律权威与个人权威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法律权威至上。
1、法治的含义
法治不只意味着单纯的法律存在,划分法治与人治的根本标志在于当法律权威与个人权威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二者谁更具有效力优先性。
法治包含两个重要原则:(1)依据法律约束政府,(2)平等对待每一社会成员。
核心内容是:(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2)一切国家机关和官员都必须依法治理国家;(3)宪法和法律必须符合正义,是良法;(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5)司法独立,只服从于宪法和法律。
2、历史发展
(1)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法治思想
两层含义:一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二是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2)近代法治理论卢梭贡献最大(奠基人)
人民拥有立法权,法治与共和政体相结合,法治意味着平等。
(3)1959《德里宣言》将法治概括为三个方面(突出强调司法独立和律师自由)
美国法学家富勒提出法治的八项原则:普遍性,公开性,不溯及既往,明确性,不矛盾或避免矛盾,有遵守可能,稳定性,官方行为与已公布的规则的一致性。
3、法治原则在各国宪法和制度中的体现
(1)法国《人权宣言》首创先例,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其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接受法治原则并在宪法中予以规定。二战后,法治概念由形式主义走向实质主义,开始重视法律的内容和目的。
(2)规定形式:一是在条文中明确宣布为法治国家;二是在序言中宣告为法治国家;三是不直接使用法治字样,但以其他文字清楚表明法治是基本原则;四是不直接宣布也不间接反映,而是以基本原则为章名或在其他章节中体现法治。
我国: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修宪,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宪法上正式确立了法治原则,既包括形式意义的法治内涵,也包括实质意义的法治内涵。
1、法治的含义
法治不只意味着单纯的法律存在,划分法治与人治的根本标志在于当法律权威与个人权威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二者谁更具有效力优先性。
法治包含两个重要原则:(1)依据法律约束政府,(2)平等对待每一社会成员。
核心内容是:(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2)一切国家机关和官员都必须依法治理国家;(3)宪法和法律必须符合正义,是良法;(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5)司法独立,只服从于宪法和法律。
2、历史发展
(1)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法治思想
两层含义:一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二是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2)近代法治理论卢梭贡献最大(奠基人)
人民拥有立法权,法治与共和政体相结合,法治意味着平等。
(3)1959《德里宣言》将法治概括为三个方面(突出强调司法独立和律师自由)
美国法学家富勒提出法治的八项原则:普遍性,公开性,不溯及既往,明确性,不矛盾或避免矛盾,有遵守可能,稳定性,官方行为与已公布的规则的一致性。
3、法治原则在各国宪法和制度中的体现
(1)法国《人权宣言》首创先例,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其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接受法治原则并在宪法中予以规定。二战后,法治概念由形式主义走向实质主义,开始重视法律的内容和目的。
(2)规定形式:一是在条文中明确宣布为法治国家;二是在序言中宣告为法治国家;三是不直接使用法治字样,但以其他文字清楚表明法治是基本原则;四是不直接宣布也不间接反映,而是以基本原则为章名或在其他章节中体现法治。
我国: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修宪,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宪法上正式确立了法治原则,既包括形式意义的法治内涵,也包括实质意义的法治内涵。